什么是实验室“三废”?为什么要对“三废”进行处理?遵循什么处理原则?采用什么处理方法?你知道吗?好,我来告诉你。
1.何为“三废”
实验室“三废”指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俗称“三废”。液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有机废液和无机废液;固体废弃物包括合成产物、分析产物、过期或失效的化学试剂等;气体废弃物包括试剂和试样的挥发物、使用仪器分析样品时产生的废气,以及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等。
2.“三废”处理必要性
危险化学废弃物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毒害等危险特性,如果管理和处置不当,不但会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会对人体安全与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必须要对危险化学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置。
3.“三废”处理原则
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首先应采取有效方法,对危险化学废弃物进行回收、提纯、再利用;没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和提纯再利用的危险化学废弃物,应根据不同性质倒入废液回收桶或专有包装进行回收,统一收集处理时必须做好详细的记录。
4.实验室“三废”处理规则
4.1进行一般实验,产生较少有害气体的,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并保证通风良好,以免影响实验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4.2对可能产生强烈刺激性或毒性很大气体的实验或产生毒气量大的实验,必须备有吸收或处理装置。
4.3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液不得直接倒入下水道,必须按照无机废液、重金属离子废液、有机废液分类倒入废液桶,并做好登记。
4.4废液桶上应有危险品、分类等相应标识。
4.5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空瓶、包装物等固体废弃物不得随意丢弃。应统一转移到危险品仓库废弃物暂存库。
4.6废液、固体废弃物等转移到危险品仓库时应做好相应登记和交接手续。
4.7实验室定期将废液、固体废弃物需转交国家认定的有资质的环保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
5.“三废”处理方法
5.1废气处理方法:
产生少量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通过排风排到室外(使排出气在外面大量空气中稀释),避免污染室内空气。
产生毒气量大的实验必须备有吸收或处理装置。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氯气、硫化氢、氟化氢等可用导管通入碱液中,使其大部分被吸收后再排出,一氧化碳可点燃转化成二氧化碳后再排放。
5.2废液处理方法:
各实验室应配备储存废液的容器,实验所产生的对环境有污染的废液应分类倒入指定容器储存。
酸性、碱性废液按其化学性质,分别进行中和后处理。使pH 达到在6~9 之间后集中处理。
有机物废液,集中后进行回收、转化、燃烧等处理。
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化学试剂进行实验,绿色化学。
5.3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有毒有害物质应集中交予相关部门处理
能够自然降解的有毒废物,集中深埋处理。
能放出有毒气体或能自燃的危险废料严禁丢进废品箱内和排进废水管道中。
不溶于水的固体废弃物不能直接倒入垃圾桶,必须将其在适当的地方烧掉或用化学方法处理成无害物。
碎玻璃和其他有棱角的锐利废料,不能丢进废纸篓内,要收集于特殊废品箱内处理。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处置办法 2016 全国人大
5.4常见废弃物无害化具体处理方法:每个处理方法进行评估
含酚废液:低浓度含酚废液加次氯酸钠或漂白粉使酚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高浓度含酚废水用乙酸丁酯萃取(萃取溶剂),重新蒸馏回收酚。
含氰化物的废液: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至pH值在10以上,再加入3%的高锰酸钾使氰化物氧化分解(方程式)。氰化物含量高的废液用碱性氧化法处理,即pH值在10以上加入次氯酸钠使氰化物氧化分解(方程式)。
含汞盐废液:先将废液调至pH值在8~l0,加入过量硫化钠,使其生成硫化汞沉淀,再加入共沉淀剂硫酸亚铁,生成的硫化铁将水中的悬浮物硫化汞微粒吸附共沉淀,但需注意的是一定要在通风橱内进行。
铬酸洗液:失效的铬酸洗液可在110~130℃下不断搅拌,加热浓缩,除去水分,冷却至室温,边搅拌边缓缓加入高锰酸钾粉末,直至溶液呈深褐色或微紫色(1L加入约10g左右高锰酸钾)(方程式),加热至有二氧化锰沉淀出现,稍冷,用玻璃砂芯漏斗过滤,除去二氧化锰沉淀后即可使用。废洗液用废铁屑还原残留的Cr(Ⅳ)到Cr(Ⅲ),再用废液中和成低毒的Cr(OH)3沉淀。
含砷废液:加入氧化钙调节pH值为8,生成砷酸钙和亚砷酸钙沉淀,或调节pH值至10以上,加入硫化钠与砷反应,生成难熔、低毒的硫化物沉淀。(方程式)
含铅、镉的废液:用碱将pH值调至8~10,使Pb2+、Cd2+ 生成Pb(OH)2,和Cd(OH)2沉淀,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少量残渣可埋于地下。
含铜废液:酸性含铜废液,以CuSO4废液和CuCl2废液为常见,一般可采用硫化物沉淀法进行处理(pH值调节约为6),也可用铁屑还原法回收铜
什么是实验室“三废”?为什么要对“三废”进行处理?遵循什么处理原则?采用什么处理方法?你知道吗?好,我来告诉你。
1.何为“三废”
实验室“三废”指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俗称“三废”。液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有机废液和无机废液;固体废弃物包括合成产物、分析产物、过期或失效的化学试剂等;气体废弃物包括试剂和试样的挥发物、使用仪器分析样品时产生的废气,以及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等。
2.“三废”处理必要性
危险化学废弃物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毒害等危险特性,如果管理和处置不当,不但会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会对人体安全与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必须要对危险化学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置。
3.“三废”处理原则
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首先应采取有效方法,对危险化学废弃物进行回收、提纯、再利用;没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和提纯再利用的危险化学废弃物,应根据不同性质倒入废液回收桶或专有包装进行回收,统一收集处理时必须做好详细的记录。
4.实验室“三废”处理规则
4.1进行一般实验,产生较少有害气体的,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并保证通风良好,以免影响实验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4.2对可能产生强烈刺激性或毒性很大气体的实验或产生毒气量大的实验,必须备有吸收或处理装置。
4.3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液不得直接倒入下水道,必须按照无机废液、重金属离子废液、有机废液分类倒入废液桶,并做好登记。
4.4废液桶上应有危险品、分类等相应标识。
4.5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空瓶、包装物等固体废弃物不得随意丢弃。应统一转移到危险品仓库废弃物暂存库。
4.6废液、固体废弃物等转移到危险品仓库时应做好相应登记和交接手续。
4.7实验室定期将废液、固体废弃物需转交国家认定的有资质的环保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
5.“三废”处理方法
5.1废气处理方法:
产生少量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通过排风排到室外(使排出气在外面大量空气中稀释),避免污染室内空气。
产生毒气量大的实验必须备有吸收或处理装置。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氯气、硫化氢、氟化氢等可用导管通入碱液中,使其大部分被吸收后再排出,一氧化碳可点燃转化成二氧化碳后再排放。
5.2废液处理方法:
各实验室应配备储存废液的容器,实验所产生的对环境有污染的废液应分类倒入指定容器储存。
酸性、碱性废液按其化学性质,分别进行中和后处理。使pH 达到在6~9 之间后集中处理。
有机物废液,集中后进行回收、转化、燃烧等处理。
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化学试剂进行实验,绿色化学。
5.3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有毒有害物质应集中交予相关部门处理
能够自然降解的有毒废物,集中深埋处理。
能放出有毒气体或能自燃的危险废料严禁丢进废品箱内和排进废水管道中。
不溶于水的固体废弃物不能直接倒入垃圾桶,必须将其在适当的地方烧掉或用化学方法处理成无害物。
碎玻璃和其他有棱角的锐利废料,不能丢进废纸篓内,要收集于特殊废品箱内处理。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处置办法 2016 全国人大
5.4常见废弃物无害化具体处理方法:每个处理方法进行评估
含酚废液:低浓度含酚废液加次氯酸钠或漂白粉使酚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高浓度含酚废水用乙酸丁酯萃取(萃取溶剂),重新蒸馏回收酚。
含氰化物的废液: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至pH值在10以上,再加入3%的高锰酸钾使氰化物氧化分解(方程式)。氰化物含量高的废液用碱性氧化法处理,即pH值在10以上加入次氯酸钠使氰化物氧化分解(方程式)。
含汞盐废液:先将废液调至pH值在8~l0,加入过量硫化钠,使其生成硫化汞沉淀,再加入共沉淀剂硫酸亚铁,生成的硫化铁将水中的悬浮物硫化汞微粒吸附共沉淀,但需注意的是一定要在通风橱内进行。
铬酸洗液:失效的铬酸洗液可在110~130℃下不断搅拌,加热浓缩,除去水分,冷却至室温,边搅拌边缓缓加入高锰酸钾粉末,直至溶液呈深褐色或微紫色(1L加入约10g左右高锰酸钾)(方程式),加热至有二氧化锰沉淀出现,稍冷,用玻璃砂芯漏斗过滤,除去二氧化锰沉淀后即可使用。废洗液用废铁屑还原残留的Cr(Ⅳ)到Cr(Ⅲ),再用废液中和成低毒的Cr(OH)3沉淀。
含砷废液:加入氧化钙调节pH值为8,生成砷酸钙和亚砷酸钙沉淀,或调节pH值至10以上,加入硫化钠与砷反应,生成难熔、低毒的硫化物沉淀。(方程式)
含铅、镉的废液:用碱将pH值调至8~10,使Pb2+、Cd2+ 生成Pb(OH)2,和Cd(OH)2沉淀,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少量残渣可埋于地下。
含铜废液:酸性含铜废液,以CuSO4废液和CuCl2废液为常见,一般可采用硫化物沉淀法进行处理(pH值调节约为6),也可用铁屑还原法回收铜
青海省大型仪器办公室宣
2020年9月8日